凤阳村有条小溪,溪水边错落的盖了十几座矮矮的小土房。
有的比较寒酸,只有屋子一两间,只有大门一个方便进出,连窗也装不上,到了晚上月光都照不进来。
有的也富庶一些,还扯了院子,前后开了门,门前养鸡养猪,门后种菜,那一到时间,鸡鸭狗的就叫起来,又扰人,又叫人羡慕。
苏家就是在这凤阳镇最最富庶的一家,肥田好几亩不说,光是猪都养了好几头!
家里除了苏家二老,还生了三个儿子。
大儿子老实,跟着父亲埋头种地,讨了邻村的媳妇,虽然穷苦了些,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。
二儿子自小不爱干农活,但有些小聪明,大了些就总跟着车队往镇上跑,帮村里人卖些菜蛋,还有手工玩意,再帮他们带些镇子上才有的布料、工具回来,中间总是能赚些差价的糊口过日子。媳妇是本村的,做得一手好女红,两人从小玩到大,平时没少见打情骂俏。
老三年纪最小,出生的时候家里条件更好,都能供得起他读书了。
他也没辜负一家人的厚望,小小年纪就成了村里的神童,刚刚到十岁能参加科举的年龄,就一举考上了秀才,瞬间成了全村最靓的崽。
那时候村民们串村唠嗑,走街串巷的都要吹嘘几句。
也不枉他出生时那没文化的爹翻遍了所谓的词牌名,给他取了“苏幕遮”的名字。
不过再过几年,苏幕遮的名号就没那么响亮了。
就像有人说的,小时聪明的孩子,长大未必聪明,说的好像就是苏幕遮。
他十岁考上秀才,后面接连考了三次举人,都没有中。
每次都是乘兴而去,败兴而归,久而久之,大家就不抱希望了,都劝他别糟蹋钱读书了,在村里做个教书先生,也好把自家孩子送进去念书。
但苏家人不这样想,尽管苏家每年维持苏幕遮读书有些吃力,还是坚定的让他读下去。
因为他们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