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同一瞬间,击穿等离子体的氦3原子核,悄无声息地撞在了靶材料上......
那微弱的波动,迅速被靶材料背后的探针敏锐捕捉,将撞击数据反馈在了实验室电脑屏幕中。
时间,仿佛在这一秒凝固了。
看着那闪烁的信号灯,所有人都忍不住的欢呼起来,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意味着他们成功了。
秦元清并没有阻止大家的庆祝,他很清楚这个闪烁的信号灯意味着什么,意味着he3原子探针技术被撕开了面纱,从此以后关于原子领域世界正式从诊断到观测的实质性飞跃,说是在微观粒子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那是一点也不为过。
等到大家庆祝之后,气氛慢慢降下来,林英明才开始继续组织实验,毕竟一次实验并不够,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。
可是很显然,他们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,第一次实验的成功并非偶然,随着一次次实验的进行,一次次信号灯闪烁,代表着一颗颗被加速到极限的氦3粒子携带着庞大的动能,击穿了等离子体,以微弱幅度的偏移,轰击在作为靶材料的钨钛合金上。
一连串的数据被收集,并且叠加,以固定的格式被导入数据库中进行保存,等待着理论工作者将其整理。
当然,实验室取得成功,并不代表着he3原子探测针到此为止,恰恰相反这只是跨出第一步,只是阶段性成果,距离真正应用于“金乌装置”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。
不过秦元清也已经很满意了,至少证明he3原子探测针这个思路是对的,也代表着整个可控核聚变有了不小的成果,对于所有科研人员都是一次不小的激励。
叮嘱林英明将相应数据上传到服务器,并且再三交代保密制度,秦元清方才离开等离子实验室。
接下来秦元清就是等,等更多的实验数据,然后对等离子体湍流现象建立理论模型。
要建立一个理论模型,就必须建立在足够多的数据上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