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家并非望族,施德之父施幸原是东明末年一介疱厨,因为北原犯朔,被东明朝廷强征为兵,眼见城池不保,立即丢盔弃甲趁乱逃命,后走投无路,方才投靠了楚州军,至金榕中之父金准麾下。
施幸本乃贪生怕死之人,自是不愿冲锋陷阵拼杀疆场,靠着一手厨艺,与溜须拍马的讨好奉迎,混成了金准“近卫”,虽说表面是个兵甲,实际上做的尽是侍候吃喝之事儿,大隆建国后,他依然在相府“侍候”,说白了就是个没签卖身契的家奴。
但习惯荣华富贵后,又加上大隆渐至国泰民安,战乱平息,眼看金家如日中天为一国支柱,施幸倒也有了“望子成龙”之心,将儿子施德自幼往“文化人”的方向培养,顺利成为金榕中的慕僚,并甚得信重,被荐入仕,一帆风顺就到了五品知州。
施家并无家底,更无皇家封赏宅田,一个知州的年俸不过才三百两银,哪有一掷万金的能力。
不过金相亲信,靠的当然不仅仅是朝廷的俸禄银养活,施德为官多年,“积蓄”自然丰厚,施兰心自打出身便是锦衣玉食,不知油盐柴米,且认为这荣华富贵是理所当然,而并州权贵尽知施德为金相“自己人”,原本没人会以为他“两袖清风”,只要不伤及自己利益,哪会关注施家家底厚薄。
平民百姓多数只知官员权贵皆富有,更是没人在意此等细节,算这笔细帐。
施姑娘一心估名钓誉,更不会顾及“家财外泄”,其实莫说六十万,就算二十万,对施家尽管不难,却也不可能白白捐助,两父女打的主意是以“垄断”为借口,这本金还得摊在几家贵族身上,借着他们的钱,使施姑娘美名远扬不说,从中白白赚了四十万的利,当真是名利双收。
眼下被当场拆穿,堂中那几个成了“冤大头”的贵族自然面如锅底,其余权贵哄堂大笑、讽刺不断,就连堂外百姓也都如醍醐灌顶,这时,没人再信任施姑娘的“大义善良”,那些性情急躁者已经摁捺不住叫骂出声,附和着孟高的话将施德斥为“狗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