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不等不靠
鲁迅先生曾经说过,任何一个屁大点儿的小事儿,一旦乘上一个巨大无比的基数,那这事儿就绝对小不了。
在我鞑清时期,正常一个青壮每天需要消耗两斤到三斤左右的粮食,老人和妇女大概需要消耗八两到一斤左右,即便取旱灾时期所有人都消耗一斤粮食的最低平均值,仅山东和河南的粮食缺口就足有一千万石甚至更多。
更操蛋的是粮食的价格必然会飞涨,原本一石稻谷只需要一两银子,而在旱灾之时,一石稻谷的价格可能会涨到三两甚至四两银子。
假设孟良崮造反集团手里有八百万两银子,原本在一石稻谷一两银子的时候能够买到八百万石稻谷,而在旱灾之时,这八百万两银子就只能买到二百万石稻谷,原本能够八百万人吃上一百天的粮食,现在就只够两百万人吃上一百天。
那剩下的六百万人怎么办?
当然,要是朱劲松能狠下心来把粮食换成麸子,用我鞑清粥棚赈灾的形式来赈济灾民,那这个所谓的粮食缺口倒也算不上什么问题,甚至还可能流传出“筷倒人头落”的千古佳话。
正如和中堂所说,灾民还能算是人?
可惜的是,朱劲松不是和中堂,也做不到像和中堂那样儿把百姓当猪狗。
所以朱劲松就很愁。
沉默了半天后,朱劲松才抬起头来,望着柯志明吩咐道:“派人联系朝鲜、倭国、暹罗、安南、缅甸,看看他们那边的粮食价格,如果可以的话,从登莱和林爽文那边抽调船只,从这些地方收购粮食。
想了想,朱劲松又接着吩咐道:“让广州那边的人手想办法联系西夷,从他们手里购买几艘捕鲸船和大渔船,另外看看能不能把生产和制造的技术也弄过来。”
这也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。
要是登莱水师或者林爽文麾下的福建水师有靠谱的海船,朱劲松也不至于把主意打到西夷的身上。
实在是我鞑清自打麻子哥